會議主題:
社會創新語境中的設計學科轉型
暨慶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建系30周年學術論壇
一、會議背景: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社會文化需求的變化引導著設計創新范式隨之轉換,從工業時代的技術和產品創新,到如今后工業時代服務設計和社會創新。面對商業社會產品廢止制度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異化,設計教育與實踐從以商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轉換到以人和社會需求為核心的哲學范式中。西方學者對這樣一次產業變革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第三次工業革命”、“社會創新”等理論相繼產生。在過去十年虛擬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伴隨新技術、新思想的產生,實體經濟以新的創新范式重新崛起,并將成為未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驅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的教育者、實踐者、研究者需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探索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求和社會創新范式的設計哲學、價值觀念、實踐方法等核心問題,而設計教育在這樣的變革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傳播、引領、驅動作用。曾經基于學科專業邊界和批量生產技術的設計教育范式正在面臨變革和轉型,其學科框架和課程體系需要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價值、和協作,以表述設計學科對于社會、文化、技術等要素復雜性所負有的責任。無論在本科教育、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等諸多課程體系下,對于文化語境和社會創新等領域的討論日益興起。
社會創新的價值就在于釋放社會活力、彌補市場與政府失靈、促進組織的整合協作與公民社會成長。當下和未來,通過設計實現社會創新的價值需要依托設計師引導,院校教育推動,政府支持,公民社會自主參與以及發揮跨學科整合功能的多條路徑。因此,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構建新的設計教育課程體系和設計實踐理論框架成為當下政府、產業、院校共同關注的話題。
作為中國最早建立工業設計學科和教學體系的設計院系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自1984年在原有工業美術設計系的基礎上正式建立工業設計系,至今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30年來,工業設計系為政府、產業、教育等社會各界輸送了眾多優秀的設計管理者、設計實踐者、設計教育者….三十而立,值此建系三十周年之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將承辦一系列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委會、清華大學、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支持的國際學術會議,其中包括“社會創新語境中的設計學科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設計教育工作坊。本次學術活動將回顧中國設計教育和設計學科的發展歷史,探討設計生態系統當下的熱點話題,展望設計學科未來發展的趨勢和軌跡。
三天會議日程將包括主題演講、分論壇演講、設計工作坊。我們誠邀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的專家參與到本次學術研討中來,借助于中國現代工業設計學科發展30年之際共同交流與討論設計學科與設計教育的未來。
演講嘉賓:
Professor Takuo Hirano
平野拓夫
平野拓夫日本著名設計師、設計教育家。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53年畢業于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工藝美術專業。1956年由日本政府派往美國藝術中心深造。1960年成立平野設計株式會社,并出任社長。平野拓夫長期協助政府和各自治團體制定和實施各種設計振興政策,為設計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現任通產省優秀設計商品選定委員、輸出檢查及設計獎勵審議會委員、工業構造審議會委員等職。還任多摩美術大學教授、理事和金澤美術大學客座教授。
Claus Lehman
克勞斯?雷曼
雷曼是著名國際工業設計家。1966年他接替包豪斯大師之一漢斯?瓦爾奈克教授(Hans Warnecke)任斯圖加特國立造型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1988年兼任副校長,現任校長(現已離職),并擔任歐洲工業設計評審委員,近十幾年經常前往世界各國講學,曾多次來中國講學,1987年在中國組織舉辦了德國150年設計展,并受聘擔任中央工藝美院名譽教授。雷曼教授的設計基礎教學很具有現代德國工業教育的代表性。
1958-1966任倫敦肯尼斯格朗茲五角星聯盟設計公司專業設計師、倫敦北愛瑟克斯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自由講師;
1989-1991任斯圖加特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
1994年至今任斯圖加特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是斯圖加特專業設計室“Designer societat”創始人。
發表多篇有關設計實踐、理論與教育的論文,先后在USSR、英格蘭、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韓國、臺灣、菲律賓等地講學,獲得多項學術榮譽。
1992年獲得中國輕工業部頒發的國際合作獎、2004年被授予“中國工業設計特獎”。
Akira Harada
原田昭
原田昭本札幌市立大學校長 、日本設計協會會長、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生院感性認知與神經科學部主席、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原田昭。
Prof.h.C Haraid Leschke
萊希克
戴姆勒克萊希克前景設計總監,企業設計主管1947年 Harald Leschke生于德國科隆。
1969年 在德國埃森的Folkwang設計學校學習工業設計。
1974年 在德國Braunschweig國家美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78年 擔任戴姆勒?奔馳集團汽車造型設計師,開始了他在奔馳的事業。
1981年 成為奔馳公司汽車外型設計組組長。
1986年 成為當時設計總監Bruno Sacco的首位助手。
1987年建立起第一個梅賽德斯?奔馳前景設計工作室。同時,他被指派管理這個工作室和一支非常有動力的團隊。
1993年 擔任梅賽德斯?奔馳前景設計總監,負責前景設計項目的開發工作。
至今Harald Leschke作為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代表,一直在普弗茨海姆大學擔任汽車設計專業的講師,同時也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堪稱是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設計代言人。
Patricia Moore
帕特里夏?摩爾
帕特里夏?摩爾(生于1952年)是一名工業設計師,老年病學專家和作家。 摩爾曾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工業設計系擔任兼職教授,并在中國、歐洲、韓國、日本、新西蘭、俄羅斯、北美、澳大利亞等多國大學發表過演講。她曾被ID雜志公認為 “世界上40位最具社會意識的設計師”之一。 ABC世界新聞刊登她為“定義新世紀的50個美國人”之一。她在羅切斯特理工學院修讀了學士學位。她還在生物力學紐約大學醫學院和面包干康復醫學研究所完成了進一步的深造,并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和社會老年學的研究生學位。
Kun-pyo LEE
Kun-Pyo Lee 是韓國尖瑞科技大學工業設計部部長及教授,也是人因交互設計實驗室(HCIDL)總監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兼職教授、LG Design的執行副總裁。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了設計方法,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文化類用戶界面設計。他榮獲多項國際設計類大獎,其中包括第一屆奧斯卡國際設計競賽大獎,第二屆亞洲設計大會最佳論文獎,2004年HCI大會最佳論文獎,2005年度KSDS最佳論文獎,并被評選為韓國設計雜志的年度設計。他還積極參與韓國各項設計組織機構,曾擔任國際設計研究社團聯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秘書長,韓國情感學會(Korea Society for Emotion and Sensibility)主席,韓國設計科學學會(Korean Society of Design Science)主席等,同時也是美國UXnet咨詢委員會、日本以人為中心設計網絡組織、設計與情感學會的成員。
Craig.M.VOGEL
克雷格?沃格爾
Craig M. Vogel教授是辛辛那提大學建筑-設計-藝術與規劃學院設計研究創新中心的主任,同時也是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的教授。他是美國工業設計協會的名人堂成員、前主席。他與Jonathan Cagan教授合作著書《Creating Breakthrough Products》,同時也是有關創新和有機增長的著作《Design of Things to Come》的三位作者之一,該書于2005年6月問世。
在過去的25年間,Vogel教授曾為20余家企業擔任設計顧問,參與、策劃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設計項目。2008年,他被美國Design Intelligence 評選為美國設計院校中最受歡迎的教育工作者之一。近日,Vogel教授參與創建了保潔與聯合利華的合作組織Live Well Collaborative,該非盈利性組織由4名成員組成,他們創建跨界團隊并且已為超過五十多個客戶提供了設計產品和服務。該組織目前正投身于健康醫療、乳制品到金融推廣等八個不同領域的項目之中。
Luigi Colani
路易吉?克拉尼
出生于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后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美國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克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夸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杰”,并逐步成為世界著名的設計大師。他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于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克拉尼還被譽為曲線大師,他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棱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克拉尼提出“地球是圓的,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克拉尼的”流線型概念”奠定了工業設計領域中的地位。
柳冠中
1943年9月生于上海。1974-1978年在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研究室從事室內設計,主要擔任北京市公共建筑的燈具照明設計。曾完成“毛主席紀念堂燈具系列設計并主持結構設計與工藝實施工程”。1978-1980年就讀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系碩士,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1984年回國繼續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于1984年8月-1999年任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主任,開拓了我國工業設計教育體系,1989年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派授予“歸國留學突出貢獻”獎章。1997年主持的“工業設計專業”被輕工業部評為重點二級學科。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學授予“杰出訪問學人”獎并被聘為榮譽教授。
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理事長、專家組組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 工業設計藝委會 副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順德)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研究員等。 由于在學術上的造詣和教學、科研的顯著成果。創立了“方式設計說”,“事理學”方法論、“設計文化論”、“共生美學”等理論,已被世界先進國家該學科理論界承認及引用。已成為國內工業設計學科的帶頭人,在該專業領域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魯曉波
1978至1982年中央工藝美院畢業,1982至2000年中央工藝美院教師、副系主任、主任,2000至2002年美國微軟研究院掌上電腦界面設計客座研究員,2002-2011年任清華大學美院副院長、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美院院長。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曾兼任中國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學術成果:
魯曉波教授在信息藝術設計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和設計實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多次在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亞洲(日本)國際設計大會、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論壇、國際交互設計論壇和中國人機交互論壇等做主題學術報告;他的藝術設計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中國工業設計金獎和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最高獎等獎項;他曾主持或參與了許多縱向、橫向科研項目,其中包括“985”藝術與科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以及中國鐵路客運專線信息導識系統設計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湖南館展示設計總體創意策劃項目等,由魯曉波教授主要負責的信息藝術設計系、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與微軟、諾基亞、IBM、寶潔、聯想、美的等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和企業有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王明旨
出生于1944年遼寧人,擅長油畫、工藝美術。1962年畢業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裝潢設計專業,1969年畢業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專業,1980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系研究生班,1982年入日本國筑波大學藝術系進修。歷任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干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副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作品有油畫《演出之前》,編繪有《少數民族服飾資料》及燕京飯店室內設計。
1994年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96年獲中國輕工業設計一等獎
1996年出版“工業設計”(成人教育教科書)
1998年1月——1999年11月 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1999年11月——2004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1999年11月——2005年1月 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200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委員
會議擬討論的課題包括但不限于:
理論范式
設計的專業知識與學科范疇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戰略與管理
設計創新思維、設計領導力、設計影響力
教學體系
全球化語境中的設計教育哲學、觀念與課程體系建構
中國工業設計教育
設計學科的重構
設計學院的角色與定位
設計教育的倫理
實踐方法
3d打印與協同設計
設計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
服務設計
設計創新與知識產權
社會創新
包容性設計
可持續設計
為產業、區域和社會結構調整而設計
體驗交互
大數據與實體交互設計
多元文化與用戶體驗
可穿戴設備創新與生物技術世紀的挑戰
時間節點:
-論文提交時間:2014年7月1日
論文接受通知:2014年8月15日
會議注冊時間: 2014年8月15日-9月1日
一般注冊時間:2014年9月1日-10月1日
會議時間: 2014年10月29 -11月1日
會議地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論文字數: 3000-5000